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25年2月14日(周五)下午15:00,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系列发布会之“基层中医药服务惠及百姓健康”主题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研究室主任 王鹏
各位记者朋友,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今天是我们该系列发布会的第二场,主题为“基层中医药服务惠及百姓健康”,向大家介绍我局和地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的进展成效,同时也向大家介绍春季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和方法。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邢超先生,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孔群女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晋女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李敏女士。首先,请邢超副司长介绍中医馆建设有关情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 邢超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特别是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馆调研,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我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从解决实际民生问题、回应群众迫切需求出发,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综合服务区,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中医馆建设作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会同有关部门专项部署推进。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中医馆建设。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医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走上了“从有到优”的发展,成为了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彰显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打造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成功案例。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强化部门联动。将中医馆建设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局,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统筹推进,会同多个部门先后制定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十四五”行动计划,中央转移支付累计投入70余亿元支持中医馆建设。二是突出中医特色,提升服务能力。我们制定了《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指南》,确定中医馆建设基本要求。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标准》,推动中医馆内涵建设提档升级。持续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便捷地接受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三是注重队伍建设,扩大人才供给。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印发《关于深化中医馆建设 加强中医医师配备的通知》,从扩大基层中医药人员供给、推动中医医师向基层流动、完善基层中医医师发展政策等方面促进中医馆的中医医师配备。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助力中医诊疗。进一步优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中医馆医务人员提供辅助诊断、知识查询等服务,助力基层医务人员精准高效开展中医诊疗服务。
我们努力把更多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把更好的人才、技术、管理、机制引向基层,以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为核心,实现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使中医药成为在基层守护群众健康的重要力量。希望得到大家持续支持和关注,谢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研究室主任 王鹏
谢谢邢超副司长。下面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中医药也越来越多的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特别是中医馆为群众就医提供了不少便利,请问中医馆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 邢超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刚才我已经介绍了我们在中医馆建设中采取的举措。我们一直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措施来支持中医馆的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得到强化。
一方面,中医馆数量从2015年的3000余个已经增加到4.2万个,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国有99.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持续扩展。
另一方面,中医馆内涵提升实现“从有到优”,持续开展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项目,着力打造群众身边的“名中医”。培训推广6类1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目前能够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比例已经提升到98%。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独特作用,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着力拓展群众需要的“好服务”。
中医药直达基层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可喜变化,目前地图上的中医药服务“网点”越来越密,中医药服务离群众越来越近,基层中医诊疗水平逐步提升,群众就医用药更便捷、更放心。谢谢。
农民日报记者
陕西省为较早实现中医馆建设全覆盖的省份,那么陕西省在实现中医馆全覆盖建设上有哪些经验?谢谢。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 孔群
感谢您的提问,以及对陕西省中医馆建设的关注。陕西省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之美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我省积极推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加大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力度,较早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的全覆盖,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针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问题,我省于2012年开始开展中医馆建设,将该项工作列入各地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同时将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特色技术推广和基层人才队伍等工作纳入基层中医药工作高质量发展内容,在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下强力推进。
二是强化资金投入。自2012年起,我们连续13年设立中医馆建设专项资金,累计投入2.2亿元建设中医馆1786个,特别是2015年的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安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时作出了重要指示,我们更是深受鼓舞,铆足干劲,一年接着一年干。2018年实现了全省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中医馆的全覆盖。
三是强化人才培训。为解决中医馆人才短缺问题,我省连续7年先后投入3633万元为中医馆培训负责人140人,骨干人才1491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3.52万人次,通过基层“师带徒”及“名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培养中医药骨干人才533人。同时,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定期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讲座交流,不断夯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是强化质量内涵。制定陕西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标准和考核细则,明确中医馆科室设置及功能定位,在建筑面积、中医诊疗设备、中医适宜技术、特色服务、人员配备等方面确保全省中医馆同质化。同时,通过医联体等形式,让上级医院对中医馆进行技术的传帮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基层中医馆从“有”向“优”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着力打造中医特色明显、服务能力突出、广受群众欢迎的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更好的满足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的健康需求。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中医馆建设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开以后,一些地方积极推进中医馆建设提档升级。请问陕西在提升中医馆服务能力和水平上提出了哪些举措?谢谢。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 孔群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陕西省始终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着力点,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满意度为落脚点,全力推进示范中医馆建设。
一是确定中医馆建设的“路线图”。为实现中医馆从“有”向“优”,着力打造中医特色明显、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馆。在2018年实现了中医馆全覆盖之后,2019年我们启动示范中医馆建设,2020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示范中医馆建设比例要达到10%。《陕西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示范中医馆建设比例要达到15%。2024年1月,省政府印发《陕西省中医药强省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6年示范中医馆建设比例要达到25%。
二是打造中医馆建设的“示范点”。为进一步发挥中医馆示范引领及辐射带动作用,2019年至2023年先后投入4990万元建设示范中医馆268个,提前实现占比15%的“十四五”规划目标。2024年开始“以乡带村”“以馆带阁”建设,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700万元,在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中医阁,目前全省已建成中医阁2350个。
三是扩大中医馆人才的“供给量”。为充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我省从扩大基层中医药人才有效供给、畅通基层中医药人才使用途径、改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发展环境三个方面发力,采取规范化培训、订单培养、定向招录、退休返聘等措施,为基层大力培养引进中医药人才。自2011年至今,累计招收农村订单定向中医专业本科医学生694人,2024年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招聘中医药人员310人。联合省编办等6个部门制定《2024-2026年度陕西省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大专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方案》,启动农村订单定向大专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招收中医专业大专医学生160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通过中医馆建设提档升级,实现基层中医药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全省中医馆、中医阁越来越接地气、顺民心、见新意,使“中医特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一张亮丽名片。谢谢。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从中医角度看,春季养生有哪些特点?老百姓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进行注意?谢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张晋
谢谢你的提问。从中医角度讲,一年是分四季,四季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律,天人相应,人也与之相应,在春天阶段,阳气升发。春季与肝相应,肝是藏血,肝主疏泄,如果是肝血不足人就会出现疲乏困倦,如果疏泄失调,就会出现肝气郁结,同时也有可能出现肝火上炎,肝气也可能影响到脾胃。所以在春季的养生就要养肝健脾同时润燥,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首先,民以食为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饮食方面的建议,那就是“省酸增甘以养脾”,在这里就要健护肝脾,同时还要润燥,防止风燥伤人体。在这里可以选择一些辛味和甘味的食物,比如说像香椿芽、萝卜、芥菜、荠菜等等,这些食物中医认为是辛甘发散为阳,辛味和甘味的食物加在一起有助于我们春季阳气的升发,同时要避免过度食用酸涩类的食物,影响肝气的升发。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日常常见的小吃,可以用青萝卜、胡萝卜杀水以后,加上一点面粉、加上鸡蛋,再加一点胡椒粉、盐调味,打成糊状,然后锅里放上油,再放上中药,也是调味品叫做白芷,做成香料油之后,拿这个面糊摊在锅上,做成一个饼,我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青丝烙”,实际上也就是日常的糊塌子。这里面的萝卜是一个辛甘,再加上面粉和鸡蛋,辛甘发散为阳,既可以健脾祛湿,同时也可以益于行气消胀,这是一个很好的消食行气的食物。
今年的冬春雨水比较少,风大也容易生燥,这里给大家推荐两个食物,一个是藕,还有一个是马蹄。马蹄可以清热、滋阴润燥,可以消食消积,也有止渴的作用。藕可以生用,有生津止渴的效果,做熟了以后有很好的养血润燥,同时还可以开胃解郁,这样既可以养阴润燥,又可以减少春燥的问题。其中藕节还有止血凉血的作用。因为这几个食物都是偏凉的,所以如果脾胃阳虚的人群,在使用当中注意用量,同时避免过度生食这样的食物。如果脾胃弱,推荐大家食用小米粥、南瓜粥,这些都一定的养脾的作用。如果在春季不仅体力弱,同时情绪不好,会出现肝气郁结、食欲不振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玫瑰花、枸杞和蜂蜜,这样既可以疏肝清热明目,又可以养肝养血润燥。
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的食物可能是被我们弃掉的,这里给大家推荐“三皮饮”,比如刚才推荐的萝卜,萝卜皮加上橘皮,再加上梨皮,这些经常是我们扔掉的一些食物,这三个皮加在一起,既可以润燥消食,也有一定的行气的作用,还有一定的止咳效果,所以春季的时候如果出现口干咽燥就可以用“三皮饮”化解。这是刚才讲到的饮食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调整作息时间,在春三月的时候,我们要夜卧早起,尽量在晚上11点以前入睡,早晨7点以前起床,借助我们的阳光来升发阳气,外出的时候要避免风寒,因为早晚在温差大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注意春捂,防止倒春寒的发生,这时候有可能出现乍暖还寒的状态。我们在外出要注意保护好我们的头颈部、肩背部,尤其是过敏体质的人群,建议大家外出的时候可以戴上口罩。
第三,在外出活动的时候,活动可以选择一些像太极拳、八段锦这样比较轻柔的活动,以这种科学运动为主,要防止过度的出汗。在这里也给大家推荐一个自我按摩的方式,在我们的古籍当中就有记载,叫“春月晨起梳头百二十下,以导郁滞”,还有疏利阳气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春天早晨起来,我们梳头一百二十下,既可以疏肝解郁,同时还可以有助于我们阳气的升发。在这里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下,也可以循经梳头,比如说我们从前发际线正中开始向后梳,沿着督脉,接下来是督脉旁开,是膀胱经两侧轮流梳,从前一直梳到后发际线。接下来是耳的上部,是少阳胆经。这里就提示了,我们所有头部的三阳经都可以梳到,关键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穴位,百会穴,是我们梳头当中可以着重按摩的位置,就在两耳尖向上到头顶部,前面是在鼻子中央,向后跟两个耳尖向上连线的交叉点。百会穴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分别一寸是我们的四神聪,也可以着重梳四神聪。百会穴和四神聪穴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以指为梳来按摩,我们的百会穴有宁心安神、镇静息风、醒脑开窍,改善睡眠和健忘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改善焦虑不安、头晕头疼等等,所以我们在春三月晨起时可以通过梳头来改善我们的健康。我们在这里也推荐一个穴位叫做神庭穴,在前方正中线,前面的左右额肌交叉点,我们可以摸到这有一个小小的凹陷处,这个凹陷在摁的时候会有一点点的酸楚感,我们不仅梳头可以梳到它,在日常按摩的时候也可以按摩神庭穴。按揉这个穴位有助于改善春季出现的头晕目眩鼻塞,以及改善失眠的问题。以什么为度呢?我们要按摩到酸酸的感觉,不要有压迫感,一般2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这是给大家推荐的,我们可以自我按摩的方式。
另外就是情志调理方面,在春天的时候,尤其是平常就容易着急生气,在春三月就更容易出现不论是肝火上炎,还是肝气郁结的问题,这里既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同时也给大家推荐一个“三花代茶饮”,玳玳花、玫瑰花再加上白梅花,这个功效会更好,既可以疏肝解郁,还可以行气,也有助于我们春季情绪的调整。
给大家推荐以上几个方面,谢谢。
人民日报社人民康养记者
下周一全国的中小学就开学了,开学季遇上流感高发的春季,从中医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 李敏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说春天天气转暖了,万物复苏,这时候病毒和细菌也开始活跃起来了,所以春季实际上也是流感或者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在这个季节我们尤其要做好个人防护,预防流感,这种预防时时刻刻都是在我们生活当中进行的。
首先,我们来说春天穿衣服的问题。春天逐渐转暖了,但是乍暖还寒,昼夜温差比较大,所以说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这句谚语,这句话其实很形象地告诉我们春天的气候特点。所以后来就有了老话“春捂秋冻”,其实就是劝我们大家春天的时候脱棉衣要脱的晚一点,稍微要捂一点,以防昼夜温差比较大,一寒一热出现受风感冒的情况。当然,这个捂肯定也要适度,我们说要根据气温的变化来穿脱衣服,尤其孩子更是这样,早晚气温比较低的时候可以多穿一件,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可以脱一件。当然还有,户外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可以多穿,到了室内,家长一定要注意,把衣服适当的减一到两件。
除了这个之外,春天活动都比较多了,我们都愿意出去玩儿,外出活动建议还是要选择相对开阔的地方,比如爬爬山、游园都是比较不错的选择。当然到了周末,到了春天,家长也非常愿意带孩子到各个博物馆去参观学习,这时候博物馆相对来讲还是封闭的场所,而且周末人员比较多,建议在这个时候还是要戴上口罩。
春天风大、风干、物燥,所以春天的时候有一些人会出现口唇干裂、咽干口渴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保证足够的饮水,尤其是孩子,同时要注意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少吃辛辣的食物和油炸的食物,这些都容易化燥伤阴。
除此之外,春天出现的流感或者传染病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这种表现常常会有发热、咽痛等风热证候。建议我们可以用一些药食同源的小草药,药食同源,既可以当药也可以当食物的,我们给它煮水代茶饮,举一个例子,在春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菊花、苏叶、陈皮,仅仅这三味药,既可以疏风清热,还可以散寒,同时还有和胃的作用,我们来把它煎汤代茶饮就很好。如果食欲不太好,可以加点炒山楂、炒麦芽,如果口干的明显,也可以加点百合和麦冬。谢谢。
中国网记者
我的问题是,对于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医药有哪些干预措施?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 李敏
谢谢您的提问。呼吸道感染是儿童的常见病。中医治疗儿童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就是说急性呼吸道感染,不论是它的急性期还是恢复期,都可以应用中医来治疗,只是在应用中医药治疗的时候我们要辨别一下它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根据它的特点,看看是什么疾病,它的程度如何,我们是选择单纯的用中医药治疗,还是用中西医协同来共同干预。
临床实践还有多项研究已经证明,中医药治疗儿童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在退热、化痰还有减少肺炎患儿的支气管灌洗,以及防止转为重症方面都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如果我们要用中医药进行治疗的话,可以促进身体的全面康复,防止因为恢复不力,在短时间内再次发病。
中医药治疗儿童的呼吸道疾病感染措施也是蛮多的,我们有中医药的口服,无论是中医药的汤剂还是中成药,这是内治法。还有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灌肠等外治法,措施非常多。如果孩子得了急性呼吸道感染,我们家长要适时带孩子去医院,请医生做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我们家长在家里也可以做很多工作,比方说做一做小儿退热和化痰的推拿手法。我们常用的手法有“头面四大法”,开天门、推坎宫,揉耳后高骨和揉太阳,这“四大法”各1分钟。同时还可以按揉“一窝蜂”1分钟,可以平肝清肺1分钟。然后退六腑、清天河水两分钟。如果孩子大便干,可以加下推七节骨1分钟,还有顺时针摩腹2分钟。如果孩子咳嗽也可以清肺经,揉膻中,也可以擦我们的肺腧。当然了,在家里给孩子挤痧更好,选择孩子后背脊柱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上面的肺腧、心腧、膈腧、肝腧,选这四个穴位,用两个手的食指和拇指,在穴位上把皮肤和肉稍微用力的一挤就会出现一个痧点,看着像一个小星星一样,挤痧能起到退热作用,而且安全,不会让皮肤受损。
除了这些治疗措施之外,如果孩子发烧感冒咳嗽了,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大便,要保障他的大便通畅。我们中医有句话,叫“肺和大肠相表里”,肺热可以从大肠而出,通过排便的方式把肺热泄下来了。反之,如果胃肠积热,也会加重肺热,在家里家长一定要注意几点:第一,要足量的饮水,尤其发烧的孩子要多饮温水。第二,可以多吃一些酸甜味的水果,还有叶类蔬菜,也可以用一些萝卜,青萝卜、白萝卜可以煮水喝,或者把萝卜吃掉,这对他的身体康复都是有益处的。谢谢。
健康报记者
想问一下老年人在这个季节有没有什么自我保健的方式?谢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张晋
谢谢你的提问。老年人有他的特点,他的正气不足,很容易疲乏无力、不耐寒冷,到了春天的时候有很多人会担心自己受风寒,关键是老年人还有一个特点,他容易出现多病一身,到了春天的时候又担心衣服脱的过多,受风寒容易感冒,他们会严格执行春捂的建议,在临床和生活当中会见到好多老人,在穿衣的时候,因为穿衣过度而出汗,在这个时候出汗过多,很容易出现腠理疏松,反而会感受风寒之邪,所以在这里给老年人一个建议,我们叫做“三层洋葱穿衣法”,也就是在内层可以穿一些容易速干排汗的衣物,在第二层穿一些保暖类的衣物,春天的风大,要在最外层穿一些防风避寒的衣物,所以在这个时候还要注意,外出要戴帽子或者围巾,来保护我们的肩颈部、关节和头部,既要避免过早的减少衣物,也要避免过度的春捂。
其次,就是给大家一个建议,运动和自我按摩。在春天的时候,他的时间比较充裕、比较自由,这时候还有一个问题,老年人通常会说腰疼、腿疼,肌肉不足没有力量,在这里可以给老年人推荐一些比如坐式的八段锦和坐式的易筋经,可以在家里窗户旁边阳光充足的地方,既晒太阳,同时也可以做这种坐式的中医传统功法,大概每天2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还有一些简单的比如毛巾操,在做的时候配合好呼吸之后既可以放松肩颈,同时也有利于帮助改善呼吸功能。
老年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早醒早起,起得早的时候太阳又没有出来,我们建议在家里可以做一些拍拍打打的运动活动关节、活动筋骨、活动脚腕,同时也可以拍胆经,就是大腿两侧外侧的胆经,拍一拍,也有助于我们疏肝利胆。另外还有一个很好的,就是拍八虚,八虚是我们讲到的八个窝,肘窝、腋窝、腹股沟,还有膝关节后侧的两个腘窝。为什么拍了之后能够帮助我们改善体质呢?因为经络是全身分布的,在这八个位置,腠理比较薄弱,容易出现邪气的聚集,通过拍打这个地方,就可以有促进经络循行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循环,有助于我们调整身体、改善健康。如何去拍?建议大家可以手四指并拢,形成一个空拳,轻轻的在这个地方拍打,拍的重量是以自己可以听到声音,但是并不是说很疼痛为度,每个人自己皮肤的感觉也是不一样,所以这个度可以自己掌握,如果轻轻的拍出现了红点,出现出痧的状态,这也是有一定调畅气血的作用。所以在这里,告诉大家不要过度的拍,不要把自己拍的局部破损,或者皮肤已经有压痕、有瘀血的地方就减少拍八虚的动作,建议老年人可以在早晨起来的时候这样拍一拍,有助于阳气升发。同时建议老年人上午9-10点,下午2-4点太阳充足的时候去外面晒太阳,这就是中医说的天灸,用自然界的阳气来补充老年人的阳气不足。
其实在这里建议老年人在做户外运动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热身,关节的活动度要打开再去做运动。另外,要时刻关注自己之前有什么样的疾病,如果出现心慌、头晕、口干,要立刻停止,避免症状的加重。同时还要注意运动后要及时保暖,避免运动以后出汗而感受风寒,关注到运动前后的补水,避免大汗淋漓。所以老年人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适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其实老年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白天有时间,睡的比较多,晚上躺在床上又不容易睡着。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这里建议老年人在睡前两个小时就不要吃太多,或者不要喝太多水,避免影响到胃的消化和吸收,老年人本来就容易出现尿频,如果睡前两小时喝水太多,反而会影响到老年人的睡眠。老年人的脾胃相对会弱一些,晚上的餐尽量吃烹煮糜烂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负担而出现“胃不和卧不安”,影响睡眠。
另外,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藏神”,晚上睡不好通常是心事太多,建议老年人在睡觉的时候,睡眼先睡心,眼睛闭上了心要宁静安详,可以选择听一些音乐,或者是周围的环境能够安静下来,配合上我们的呼吸训练,能够改善睡眠。其实还有一个中医的方式叫做足浴,在睡前进行泡脚,头凉脚热有助于睡觉,因为老年人不同的身体状态疾病不同,在泡脚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泡脚足浴方,比如他是一个阳虚的人,可以选择艾叶、红花、伸筋草、透骨草,这些既可以温阳通络,同时还有一定改善循环的作用,可以帮助阳虚的人群入睡。另外还有经络不通、关节痛、体内有湿的人群,可以选择花椒、艾叶、桂枝,这些既可以祛湿通络,还可以帮助改善晚上脚冰凉、关节疼痛的问题,也可以加一点片姜黄,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向医生询问选择哪些中草药泡脚更合适。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