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炮制为中药饮片,方可入药。中药炮制技术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正是体现中药炮制的重要性。红参作为人参最重要的炮制品之一,是传统习用的冬令进补佳品。
什么是红参?
红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栽培品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和根茎。鲜人参经炮制,淀粉糊化、糖类焦化、酚类氧化,导致参体颜色由黄白色变为红棕色,故名“红参”。
为什么需要炮制?
鲜人参经炮制,可降低水分防止腐烂,同时“杀酶保苷”,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从而延长保存期。
另外,高温蒸制促使人参皂苷发生转化,生成红参特有的稀有皂苷类成分,从而改变药性。
如何进行炮制?
红参作为人参的主要炮制品种始载于明代《本草蒙荃》:“紫团参,紫大而稍扁”。鲜人参采挖后经净洗、分选、蒸制、干燥、下须等环节,炮制为红参。
1、净选:挑选新鲜的人参,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
2、分选:根据人参的克重、形状和品质进行分类。
3、蒸制:将分选好的人参进行蒸制。
4、干燥:自然晾晒或低温烘干,以去除多余水分,防止霉变。
5、下须:去除多余的须根和尾部,使其外观整齐美观。
“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炮制精准到位正是体现了中医药人的匠心。红参炮制需掌握好蒸制火候和时间,蒸制不到位的红参表面呈黄白色,蒸制过度会导致红参皱缩严重,甚至表面呈黑棕色。
蒸制不足的红参
蒸制到位的红参
蒸制过度的红参
服用人参和红参需注意什么?
鲜人参经净洗、干燥后即为生晒参,味甘、微苦、微温,具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功效。红参药性由微温转温,在人参补气基础上养血补阳效果增强,具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功效,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崩漏下血。
炮制改变了药性和功效,人参(生晒参)和红参适合不同的人群,应根据个人体质在中医指导下服用,避免盲目进补。
如何鉴定和检验红参品质?
红参整体形态呈纺锤形、圆柱型或扁方柱形,顶端有芦头(根茎),芦头上有芦碗(茎痕),芦碗的数量通常与参龄有关。表面红棕色,半透明,偶有不透明的暗斑,断面有明显的黄棕色环纹(形成层)。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半透明。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
在质量控制方面,市食药检院中药所多年来深入研究,鉴定了人参及红参中156种人参皂苷,并建立了LC-MS/MS法定量测定24种人参皂苷,发现蒸制可导致多种稀有人参皂苷含量增加,挖掘出人参皂苷Rh4、Rg3等作为表征炮制程度的质控指标,为建立红参专属性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