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药物经济学专家组组长陈文:
经过7年的持续更新和完善,已初步形成了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系统科学的医保谈判底价测算技术和方法。药物经济学组专家通过药物经济学评价证据、国内挂网价格、国际价格、同类竞品价格比较等多种方法,综合测算确定基准支付标准。基金测算更加关注对基金支出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了基金影响的刚性约束。测算时,针对创新程度高、患者获益大的药品会给予更高的经济性阈值。今年的测算中也还特别考虑了传统中药的特点与优势,有针对性地优化了评价维度和测算指标。
鉴于一些药品缺乏与参照药疗效方面头对头对比的证据,今年的测算中,支持专家对企业提交的设计较为科学、方法较为严谨的间接比较证据进行综合评判,符合条件的在测算中适当采信,为测算提供更好支撑。进一步加强了测算结果与创新评级之间的相关性,强调溢价与额外创新价值间的一致性;在整个测算过程中,努力提升同代际、同类别药品价格之间的公允性,以及不同代际、治疗分线药品价格之间的合理性。
2024年测算技术和方法的优化与完善,进一步诠释了“创新价值”与“理性价格”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以患者健康获益”为核心的多维价值评估体系,引导医药行业瞄准真创新,努力创造更高的临床价值,树立了支持创新的鲜明导向。7轮调整,在准入阶段为530种谈判新增药品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医保支付标准,推动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药价格体系,兼顾了参保人和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临床合理的用药需求、企业投入和回报等因素,为创新药在各方共赢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对创新支持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