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计划的实施,应强调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对于大 多数超重或轻度肥胖者(24.0kg/m2≤BMI<32.5kg/m2),建议 —4— 初始时设立每周减轻体重约0.5~1kg 的目标,每月减轻 2~4kg,6 个月内减轻当前体重的5%~15%并维持;对于中、 重度肥胖者(BMI≥32.5kg/m2),建议设立周、月目标,定期 评估,按减轻现体重的5%、10%、15%划分阶段性减重目标, 周期为3至6个月。
(一)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管理的首选方法,主要包括减少饮 食能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及其他有益于减重的行为改变 等。建议超重肥胖的成年人按照减重目标时间来制定减重计 划,在减重初期加强生活方式现场指导,并进行长期随访, 维持体重管理效果。 1.膳食干预。膳食干预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手段,在 限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通过均衡膳食模式或调整食物构 成等,维持机体能量摄入与消耗之间的负平衡状态。 (1)限制能量饮食。是指在合理的能量分配基础上, 每日限制能量摄入,达到并维持负平衡状态。根据能量需要 量1,建议每日减少500~1000千卡或减少30%总能量摄入, 同时保持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均衡摄入(供能占比 分别为50%~60%、20%~30%、15%~20%)。 (2)均衡膳食模式。应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同时保障 食物摄入多样化,保持膳食平衡。一日三餐合理分配,鼓励 主食以全谷类食物为主,减少精白米面摄入;充足摄入新鲜、 1 参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 —5— 低血糖生成指数的水果和蔬菜;优先选择瘦肉、去皮鸡胸肉、 鱼虾等脂肪含量低的肉类,以及低脂或脱脂奶类。 (3)个体化调整食物构成。 ①高蛋白饮食。是指每日蛋白质供能比超过每日总能量 的20%、但一般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30%的饮食,可增加饱 腹感、减轻饥饿感,有助于增强超重肥胖者的减重依从性并 维持减重效果。 ②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是指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供能比≤40%),脂肪供能比≥30%,蛋白质摄入量相对增加。 短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干预有益于超重肥胖者控制体重、血 糖,改善代谢。 ③生酮饮食。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中的极特殊类型,适 用于严密医学监督确保安全情况下,单纯性肥胖以及肥胖代 谢综合征人群短期内快速降低体重。 (4)其他短期可使用的干预方法。 ①间歇性能量限制。按一定规律在规定时期内禁食或给 予有限能量摄入,包括隔日禁食法、4:3间歇性能量节食或 5 : 2 间歇性能量节食(连续/非连续日每周禁食2~3天)等。 在禁食期,能量供给通常在正常需求的25%以内。 ②代餐食品减重2。是指为满足成人控制体重的目标,每 日替代一餐或两餐加工配制控能食品的方法。 2 代餐食品所需营养元素及定量规范参见《代餐食品团体标准》(T/CNSS002—2019)。 —6— 应根据个人喜好、减重效果及健康状态制定适宜的饮食 方案,必要时补充复合微量营养素,预防因限制饮食所致的 营养缺乏。 2.运动干预。超重肥胖人群应以减脂为主要目标、维持 瘦体重3为次要目标进行运动。推荐长时间中低强度有氧运 动,通常需要每日进行一次或两次运动。另外结合抗阻运动 有助于在减少身体脂肪的同时维持瘦体重(见附表8)。 (1)一般人群的运动干预。进行有氧运动干预时,建 议由小运动量开始,逐渐达到30分钟/天的中等至较大强度。 对于运动依从性较差的个体,可以通过累计多次、每次不少 于10分钟的连续运动达到总的运动量。为了实现长期控制 体重的效果,建议应逐渐达到至少250分钟/周(或消耗≥2000 千卡/周)中等至较大强度运动,且将运动分在每周的5~7天 内进行。可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采用不同的运动 方法进行运动干预(见附表9)。 (2)高危人群的运动干预。对存在运动风险的人群应 适当降低运动强度、缩短每次运动时长、增加运动频率,必 要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糖尿病患者要 关注是否有运动后低血糖及是否有视网膜病变等运动禁忌 证4;高血压患者要了解血压控制情况及靶器官损害状况;合 并心血管疾病要评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心功能状态。 3 瘦体重,是指人体中除去脂肪组织之外的组织和物质的总重量,包括肌肉、骨骼、内脏、水分等。 4 具体可参见《中国糖尿病健康管理规范(2020)》。 —7— (3)运动干预注意事项。遵循合理的运动流程和科学 的锻炼方案,在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运动中避免关节、肌 肉、韧带损伤和过度训练,运动后进行充分拉伸恢复并及时 补液。 3.精神心理支持。超重肥胖者的精神心理支持主要针对 依从性不强、减重信心不足等问题,其目标是支持个体改变 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技术包括动机访谈、自我监控、 刺激控制、情绪管理、认知重建、问题解决等5。如发现存在 难以抑制对食物的渴望、短时间进食大量食物,伴随停不下 来的失控感等情况,应进一步评估或转诊精神科。 (二)医学治疗。 1.中医治疗。肥胖的病机为胃强脾弱,酿生痰湿,导致 气郁、血瘀、内热壅塞。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通过清胃 泻火、健脾利湿、理气解郁、化痰散结等治法控制体重。中 医治疗肥胖可通过中药、针灸、穴位埋线、耳针疗法、振腹 法、太极拳等达到减重目的。 2.药物治疗。BMI≥28kg/m2且经过3~6个月的生活方式 干预仍不能减重5%,或BMI≥24kg/m2且合并高血压、高血 糖症、高脂血症、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体重相 关骨关节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成人患者, 可以考虑在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以帮 5 具体技术操作可参见相关书籍:《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WilliamR.Miller;《减肥不是挨饿,而 是与食物合作》,伊芙琳 特里弗雷;《战胜暴食的CBT-E方法》,克里斯托弗.G.费尔本;《告别情绪性进食 的DBT方法》,黛博拉.L.赛飞。 —8— 助减重和改善健康状况。(具体药物治疗方法参见《肥胖症 诊疗指南(2024年版)》) 3. 手 术 治 疗 。 对 于 BMI≥32.5kg/m2 , 或 者 27.5kg/m2≤BMI<32.5kg/m2 且存在肥胖相关并发症或合并症 的成年人,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无效,综合评估患者 意愿、治疗依从性、手术风险和获益并充分知情后,可考虑 手术。(具体手术适应证参见《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三)全流程体重管理。 建立“院内诊疗+院外管理”的全流程体重管理新模式, 合理规范利用5G移动通信、云存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 备等新技术,实现远程采集、监测、评估、管理,帮助个体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满足个性化、精准化、持续性的体重 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