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抗是一种靶向FGF23的重组完全人源化单克隆IgG1抗体,旨在结合XLH患者过量的FGF23,从而增加尿磷的重吸收,使血磷水平正常化。增加1,25(OH)2D3的生成,从而改善骨矿化,改善儿童佝偻和成人骨软化症状。
Burosumab于2018年4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治疗1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的XLH的药物,2019年10月,扩大适用人群至6个月以上儿童患者。又于2020年10月获批治疗肿瘤性骨软化症。此前,FDA曾授予该药突破性疗法认定和孤儿药资格。
在1~12岁儿童患者中开展的阳性对照试验(NCT 02915705)中,受试者分别接受burosumab (0.8 mg/kg,每2周1次)和VD3+口服磷酸盐治疗。40周后,burosumab组患者加用VD3+口服磷酸盐治疗。结果显示,第40周时burosumab组平均血磷值较基线增加0.9mg/dL,64周后维持不变。而对照组平均血磷较基线仅增加0.2 mg/dL。burosumab组尿磷重吸收效果也显著优于对照组。此外,burosumab组Thacher佝偻病严重程度评分 (RSS)较基线下降2.2,而对照组仅下降1.0。
一项在成人XLH患者中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临床研究(NCT 02526160)结果显示,治疗24周后Burosumab组94%患者血磷达到正常水平,而安慰剂组这一比例仅为8%。
2017年9月,burosumab治疗XLH的中国临床申请被CDE纳入优先审评。2019年3月,burosumab被纳入第二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之后于2019年8月提交上市申请。
XLH是遗传性低血磷性佝偻病中的一种,在我国属于罕见病范畴。患者由于PHEX、FGF23、DMP1等基因突变,导致体内调磷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产生过多或降解障碍,使循环中FGF23水平增加,从而导致近端肾小管上皮内的Na-Pi共转运体对尿磷重吸收减少,肾磷阈降低。同时由于FGF23可抑制肾脏1α-羟化酶的活性,减少1,25(OH)2D3的生成,减少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进一步加重低磷血症,导致骨骼矿化障碍,引起佝偻病或骨软化症的表现。发生在儿童期称为佝偻病,主要表现为方颅、鸡胸、肋骨串珠、四肢弯曲畸形(O型或X型腿)、生长迟缓等。成人起病者称为骨软化症,表现为乏力、体型改变、身材变矮、多发骨折、骨痛,甚至致残等。
国外报道低血磷性佝偻病的发病率约为3.9/100 000,患病率约为1/21 000。我国尚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该疾病目前除了给予中性磷和活性维生素D治疗以外,尚无其他有效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