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视网报道,从国家卫健委获悉,“十四五”以来,全国已设置11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跨省、跨区域就医大幅下降。
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将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按照“省市共建、网格布局、均衡配置”的工作思路,引导省会城市和超(特)大城市医院向资源薄弱地区输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形成省域内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医疗服务“高地”,着力解决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断治疗,培养临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引领区域医学技术发展。国家支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必要的业务用房改扩建,提升大型设备配备水平,改善诊疗环境和服务设施。合理提高建设标准,为应对突发事件,提升综合救治能力预留空间和条件。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呼吸等专病中心和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
比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更高大上,也是目前我国最高大上的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要定位于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疾病防控、医院管理等方面代表区域顶尖水平。 协同 国家医学中心 带动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提升,努力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 [1] 截至2023年7月,中国已确定五批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覆盖所有医疗资源薄弱省份。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已发布五批名单,目前总数已达到125个。
其中,河南(12个)、安徽(9个)、山东(9个)、福建(8个)、河北(8个)五省份所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最多。
北京(50个)、上海(20个)、广东(16个)所输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最多,合计占比68.8%。
“全国人民上协和”“千里迢迢去看病”曾是很多群众看病就医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在医疗资源薄弱的地区,患者外出就医现象较为突出,增加了经济负担。在家门口就能治好病,成为很多群众的期盼。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我国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减轻患者负担的民生举措。
从2019年至今,我国已累计发布5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名单。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了89家高水平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围绕重点疾病和薄弱地区,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加快形成区域医疗服务“高地”,最大限度减少异地就医,让更多患者就近得到“国家队”水平的医疗服务。其主要目标是,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重点病种治疗水平与全国先进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取得明显成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已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储备库,如期完成全国规划布局,全面覆盖医疗资源薄弱、跨省就医流出集中区域,中西部地区项目占比超过75%。在各部门、地方和医院共同努力下,肿瘤、心血管、神经、呼吸、妇产、儿科、中医、创伤、精神等领域疑难复杂疾病诊疗同质化水平稳步提升,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减少跨省看大病往来奔波方面取得扎实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