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系列动态(2025年第二期)

   2025-03-24 黑龙江省药监局huamei840
核心提示:(一)药品监管科学研究1.中国药科大学胡庆华团队在PharmacologyTherapeutics期刊发表嘌呤能受体介导的GPCR偏向性信号相关综述近

(一)药品监管科学研究


1.中国药科大学胡庆华团队在Pharmacology&Therapeutics期刊发表嘌呤能受体介导的GPCR偏向性信号相关综述

近日,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胡庆华团队在药学学科顶尖期刊Pharmacology&Therapeutics发表了题为Attributesnoveldrugcandidate:ConstitutiveGPCRsignalbiasmediatedbypurinergicreceptors的相关综述。中国药科大学2022级博士生尹力、2023级硕士生倪可馨为共同第一作者,胡庆华教授和周梦泽助理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能够通过G蛋白依赖性或非依赖性途径传递信号,这是由于受体和配体的构象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偏向性信号传导。这一概念认为,配体在受体激活后可以选择性地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从而促进下游信号沿着优先的通路传导。偏向性激动作用使得开发能够优先激活治疗相关信号通路的配体成为可能,同时减少靶向相关的不良反应。作为一类位于细胞膜表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腺苷和P2Y受体的嘌呤能信号调节剂的发现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许多针对嘌呤能受体的临床前药物候选物由于疗效有限和/或严重的靶向不良反应而在临床试验中失败。为了克服将配体转化为临床应用时通常遇到的关键障碍,新的研究重点转向通过外源性激动剂/拮抗剂和别构调节剂调节嘌呤能受体功能,以利用偏向性激动作用。

该文从嘌呤能GPCRs和偏向性配体的构象变化角度对嘌呤能偏向性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嘌呤能受体的分类,并详细描述了其功能特点,特别是在细胞内信号传导中的作用。详细讨论了嘌呤受体GPCRs的结构特征以及其激活机制,包括跨膜结构域的构象变化以及与G蛋白的耦合过程。对嘌呤能GPCRs的激活和信号转导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偏向性信号传导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在药物开发中,嘌呤能受体上具有治疗相关性的偏向性激动/抑制作用。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2304506,82373887,8237372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2M723513)的支持。

2.北京中医药大学李晓骄阳教授团队和刘闰平教授团队在JHepatol合作发表中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李晓骄阳教授团队和刘闰平教授团队合作攻关,在中药猪胆主要成分防治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猪去氧胆酸通过促进m6A调控的新型抗纤维化靶点ETV4的表达改善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Hyodeoxycholicacidamelioratescholestaticliverfibrosisbyfacilitatingm6A-regulatedexpressionofanovelanti-fibrotictargetETV4)”为题,于2月4日在线发表于JournalofHepatology杂志(中科院分区胃肠肝病学1区TOP顶刊)。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薛晓勇为第一作者,刘闰平教授、李晓骄阳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为第一且唯一通讯单位,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等资助,实验的开展得到了生命科学学院、中药学院和北京中医药研究院校级科研平台的大力支持。

中药猪胆具有清热、润燥、解毒的功效,常用于热病燥渴,大便秘结,黄疸等病症,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多有记载。猪脱氧胆酸(Hyodeoxycholicacid,HDCA)是中药猪胆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HDCA已被证实具有降低胆固醇、改善糖稳态和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功效,但HDCA在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尚不明确。两个研究团队多年通力合作,通过测定胆汁淤积性患者和不同胆汁淤积性小鼠模型中不同胆汁酸的含量,发现HDCA在胆汁淤积性患者和小鼠中含量明显降低。对胆汁淤积的小鼠补充HDCA后可以显著改善其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症状。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HDCA主要通过增加胆管细胞中的ETS变体转录因子4(ETV4)的表达,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转录以降解沉积的细胞外基质,实现改善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作用。而ETV4的缺失不仅可以加重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程度,还将使HDCA丧失保护性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表明,HDCA增加胆管细胞中ETV4的表达主要是通过促进ETV4的N6-腺苷酸甲基化(m6A)修饰实现的。HDCA进入的胆管细胞后,促进甲基转移酶样3(METTL3)、Wilms的肿瘤1相关蛋白(WTAP)等m6A关键蛋白的表达,帮助ETV4的mRNA完成m6A修饰,进而招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1(IG2BP1)结合到ETV4的mRNA上,竞争性结合胞质多聚腺苷酸结合蛋白1(PABPC1)的同时,抑制了ETV4的脱腺苷酸化和降解。同时,一部分未降解的ETV4被储存在P小体中,导致参与翻译的ETV4增加以促进其翻译过程。

该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特异性治疗靶点ETV4,并发现中药猪胆主要成分HDCA可以通过促进m6A依赖性的ETV4蛋白表达来延缓纤维化进程。从中医药层面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候选药物和潜在靶标。

3.中国药科大学郝海平教授团队在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靶向GSDME抑制剂干预肝衰竭最新研究进展

近日,中国药科大学郝海平教授团队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ethylcobalaminprotectsagainstliverfailureviaengaginggasderminE”的研究论文,发现内源性维生素B12甲钴胺是靶向GSDME的特异性抑制剂,能有效干预GSDME介导的肝衰竭。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曹丽娟研究员、药学院郝海平教授、孙慧涌特聘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药学院许万峰特聘研究员、王赟博士、崔双特聘副研究员和郑秋凌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焦亡执行蛋白GSDME在机体多种组织/器官中普遍表达,并在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介导化疗药物或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严重器官损伤。机制研究表明,caspase-3或颗粒酶B通过直接识别、剪切GSDME介导胆汁淤积性、药物性及自身免疫性肝损伤,但GSDME的晶体结构仍未得到验证且几乎没有相关特异性干预药物的报道,能否通过靶向抑制GSDME干预其介导的肝衰竭仍未可知。

本文通过脂质体渗漏技术构建高通量筛选体系,发现内源性维生素B12甲钴胺通过特异性结合GSDME抑制其上游caspase-3、颗粒酶B的剪切活化进而抑制肝细胞、巨噬细胞焦亡,有效干预胆汁淤积性、药物性和自免疫性肝衰竭等GSDME依赖的疾病进展。机制研究发现,甲钴胺通过base-off变构暴露其中心钴元素进而与GSDME序列中Cys180残基形成配位键,且Cys180位点对于caspase-3、GZmB识别、剪切GSDME至关重要,最终阻断GSDME的活化。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卓博计划、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面上项目和中国药科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项目的支持。

4.沈阳药科大学在脂质前药纳米疫苗克服生物药物抗药抗体屏障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近日,沈阳药科大学无涯创新学院刘洪卓教授课题组在ACSNano(影响因子15.8,中科院一区)在线发表了题为“Lipid-RapamycinNanovaccinesOvercomeAnti-DrugAntibodiesBarrierinBiologicTherapies”的研究论文,为解决生物疗法中抗药抗体(ADAs)难题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在生物治疗领域,抗药抗体的产生严重制约了疗法的持续有效性,无论是酶替代疗法还是腺相关病毒(AAV)基因疗法,都面临这一巨大挑战。这些抗药性抗体不仅会导致药物动力学的改变和疗效下降,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此背景下,沈阳药科大学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脂质-雷帕霉素前药的纳米疫苗用于克服生物药物用药后的这一耐药性问题。

研究表明,该纳米疫苗在多项实验中表现出卓越的性能,在联合钥孔血蓝蛋白(KLH)、尿酸酶、聚乙二醇化尿酸酶及AAV8载体基因疗法的耐受性方案中,该疫苗显著降低了抗药抗体反应。例如,在针对痛风治疗的聚乙二醇化尿酸酶试验中,纳米疫苗预处理使得停药5周后再次接受三次尿酸酶治疗成为可能,并成功维持了多次治疗后药物的降尿酸功效。在AAV8载体基因疗法中,该疫苗实现了AAV8载体表达分泌型胚胎碱性磷酸酶(AAV8-SEAP)的静脉重复给药,确保靶组织中病毒DNA和转录水平的持续稳定性。这一成果有望改变目前AAV基因疗法“一次性治疗”的局限性,为罕见病基因治疗提供长期疗效的可能性。

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纳米疫苗能够诱导肝脏中的抗原呈递细胞(APCs)在CD80、CD86、MHCII和PD-L1等分子表达上发生动态调节,从而在面对生物制剂挑战时有效促进免疫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值得一提的是,该疫苗对CD8+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及NKT细胞的影响极小,确保了机体对病原体和肿瘤的正常免疫反应。

5.中国药科大学李萍/陆续团队在PNAS杂志解析银杏内酯生物合成“双信号”调控之谜

近日,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李萍/陆续团队联合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尹小建研究员在国际权威期刊PNA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ofacentralregulatorofginkgolidebiosynthesisinGinkgobilobathatintegratesjasmonateandlightsignaling”的研究论文。中国药科大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杜金法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银杏叶作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传统中药材,其质量与药效在不同产地间存在显著差异,而道地银杏叶药材质量更优,药效更佳。研究表明,银杏叶道地性的形成与环境因素及激素信号调控机制紧密相关。银杏叶提取物包含黄酮和内酯两大类活性成分,其中内酯类化合物是银杏中特有的次生代谢产物。尽管光和茉莉酸(JA)在植物发育及次生代谢物积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两者如何协同调控银杏内酯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尚未得到充分阐明。

团队研究鉴定了一个由AP2/ERF类转录因子GbEAG及其互作蛋白JA信号成员GbJAZ3和光信号成员GbHY5三者组成的分子模块,作为银杏内酯生物合成的关键调控枢纽。通过系统解析,作者发现这些蛋白通过整合组织特异性JA与光信号,激活银杏内酯生物合成途径基因,从而协同调控银杏根中银杏内酯的生成。这一发现不仅为通过分子育种及基因编辑技术提升银杏内酯含量,进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解析环境因素与激素信号相互作用在中药材道地性形成过程中的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立(20603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7341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1711000)、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91319)和“双一流”项目(CPU2022QZ27)的资助。

6.山东大学常文强教授、娄红祥教授团队开发出基于潜在扩散模型的抗菌肽设计系统

近日,山东大学药学院常文强教授、娄红祥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Advances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药学院王叶继为论文第一作者,常文强教授和娄红祥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团队构建了“AI生成+智能筛选”双引擎技术平台,成功开发出基于潜在扩散模型(LatentDiffusionModel)的抗菌肽设计系统,在对抗多重耐药菌的科技攻坚战中取得了突破,相关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保护。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耐药菌感染死亡人数达127万,超过艾滋病和疟疾的致死人数。传统抗生素研发已陷入“投入倍增、产出减半”的困境。研究团队直击行业痛点,将目光投向具有天然抗耐药优势的抗菌肽(AMP)领域。这类由5-50个氨基酸构成的“生物导弹”,能通过破坏细胞膜、干扰代谢等多重机制杀灭病原体,使微生物难以产生耐药性。

传统AMP开发面临三大困局:1)万亿级化学空间探索效率低下;2)现有生成模型易获取已知抗菌肽类似物;3)抗真菌肽研究严重滞后。研究团队开创性构建"生成-筛选-验证"三位一体技术体系:采用变分自编码器(VAE)将可变长度肽序列映射至统一潜空间,结合扩散模型实现序列的从头生成。相较于传统GAN模型,新系统生成序列的新颖性和多样性显著提升,化学空间覆盖率进一步扩大。搭建深度神经网络分类器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平台,实现从理化性质预测到膜作用机制解析的全维度筛选,并进一步通过实验室合成多肽进行活性验证。

在首轮验证中,系统生成的40条候选肽展现惊人潜力:25条显示显著抗菌活性(成功率62.5%);9条高效肽的最小抑菌浓度(MIC)≤12.5μM,部分抗菌肽的MIC低至3.2μM;体内实验证实,先导肽AMP-24和AMP-29可显著降低耐药菌感染的组织菌载量,且无明显体内毒性。

该研究一经发表,便获得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办的《化学世界》(ChemistryWorld)关注,杂志专栏作家VictoriaAtkinson博士对此进行了采访及专栏报道。



(二)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


1.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杭州端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该产品适用于经心脏团队评估后认为存在外科手术高风险,且二尖瓣瓣膜解剖结构适合的退行性二尖瓣反流(MR≥3+)患者。产品采用包裹托举状的闭合形态设计,预期可以实现植入后稳固的锚定;采用锚固件四通道控制通路设计,能够实现瓣叶同时或者分别捕获,预期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风险。

2.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该产品适用于需要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运的StanfordB型夹层患者,其近端锚定区长度应≥15mm。该产品为首款明确适用于烟囱技术的主动覆膜支架系统,其主动脉分支支架采用带外层裙边的双层支架结构设计,外层裙边可在支架释放后填补支架与血管形成的间隙,预期可以防止和减少内漏发生,降低并发症风险。

3.一次性使用球囊型冷冻消融导管创新产品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心诺普医疗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的一次性使用球囊型冷冻消融导管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该产品由球囊型冷冻消融导管和手动回缩器套包组成,与该公司生产的冷冻消融仪配合使用,主要用于成人患者药物难治性、复发性、症状性的阵发性房颤的治疗。

一次性使用球囊型冷冻消融导管采用特殊流体喷射装置和球囊内压力监测技术。特殊流体喷射装置可保证球囊前半球表面温度的均匀分布,实现有效消融;球囊内压力监测技术可保证球囊稳定贴靠,实现球囊内部压力稳定。该产品可有效降低消融过程中球囊因压力波动而产生的弹跳移位风险,使更多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受益。

4.经皮肾小球滤过率测量设备创新产品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美德康公司的经皮肾小球滤过率测量设备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该产品由主机、传感器和固定贴组成,与该公司生产的瑞玛比嗪注射液配合使用,主要用于评估患者肾小球滤过率。

该产品采用漫反射校正和背景分离校正的荧光示踪剂无创测量方法,通过皮肤表面获取具有时变光学性质的荧光信号衰减数据,实现对肾小球滤过率的连续测量,具有操作简单、无创、快速、准确和可重复测量等优点,使更多需要肾功能监测的临床诊疗患者受益。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备案  |  营业执照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  食品经营许可证及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交易平台备案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招商入驻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20008428号  |  鲁公网安备 371526020001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