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
东汉名医张仲景治疗外感病时服桂枝汤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在服药期间还应禁忌生冷、粘腻、辛辣等食物,可见其对饮食养生及其辅助治疗作用的重视。隋唐时期有很多食疗专著问世,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专论食治,他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此后《食疗本草》、《食性本草》等专著都系统记载了一些食物药及药膳方。
汤药的鼻祖伊尹,就是商朝的丞相,而且还是一个有名的营养学家。后来又发明了汤药。说白了,咱们的汤药最早还是来源于厨房。战国的名医扁鹊最早明确提出了食疗的理论,他说:为医当细查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其中,与孙思邈齐名的唐代四大名医孟诜(shēn)的《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的原理相一致,对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中做出巨大的贡献。孟诜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
看看我国的食疗专家,这么早就对这个饮食治疗疾病有这么高的认识,所以说作为我们现代人,不论中医,西医还是普通人,都应该精通,营养学,毕竟最好的药物在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