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冠状病毒感染,新药开发为啥那么难?

   2020-01-26 新药品网xinyaopin2300
核心提示:昨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宣布,一支联合应急攻关团队利用前期抗SARS药物研究积累的经验,开展抗2019-nCov药物
 昨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宣布,一支联合应急攻关团队“利用前期抗SARS药物研究积累的经验,开展抗2019-nCov药物研究”,并已找到一批“可能对新型肺炎有治疗作用”的分子。消息一经宣布,就立刻在朋友圈刷屏。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之前,我们只知道两种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健康问题的冠状病毒,也就是SARS和MERS。在对抗这两种病毒的过程中,科学家们总结出了三种研发新药的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测试已有的广谱抗病毒药物。过去用于治疗冠状病毒肺炎的干扰素、利巴韦林、以及亲环蛋白抑制剂(cyclophilin inhibitors)就属于这一范畴。这些疗法的优点在于早已获批上市,治疗不同的病毒感染,因此其在人体内的代谢特征,使用的剂量,潜在的疗效和副作用都很明确。但缺点在于这些疗法过于“广谱”,不能针对性地治疗冠状病毒。此外,其副作用也不容小视。

第二种策略是利用已有的分子库和数据库,筛选可能对冠状病毒有治疗效果的分子。这种策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高通量的筛选,也能够测试许多原本不会被考虑到的药物分子,拓展我们的视野。前几天引发热议的抗HIV感染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也属于这一范畴下找到的疗法。但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的综述也提到,尽管许多药物在体外展现出了良好的抗冠状病毒活性,但往往不具有人体内应用的价值。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可能会带来免疫力抑制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药物起效所需的浓度,往往会超过血清药物浓度的上限。
第三种策略最为直接——根据不同冠状病毒的基因组信息和病理特点,有的放矢地从头开发新药。理论上说,这些疗法的抗冠状病毒效果会更胜一筹,但它需要验证不同药物在人体中的代谢情况和副作用,也需要依次开展动物和人类的临床试验,观察是否安全有效。这一套流程需要耗费数年,乃至10多年的时间。对于急性爆发的疾病而言,显然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综上所述,针对冠状病毒的创新疗法开发,绝非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工作。这需要大量科研人员,临床研发人员,乃至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共同参与。我们再次感谢所有寻找潜在疗法的科学家,也期待在这些努力之下,我们能够早日找到有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好方法,共克时艰!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业执照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  食品经营许可证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招商入驻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20008428号  |  鲁公网安备 371526020001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