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布数据,上述药物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
(1)阿比多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
(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上述公布中定性说法是“可有效抑制”,此前,就双黄连口服液事件人民日报曾指出“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对病人如何有效还要做大量的试验”。
据界面新闻,上述药物“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的结论是体外细胞实验中得出,具体疗效仍需临床验证。
基于上述科研结果,李兰娟院士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同时,团队成员、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提醒,这两种药为处方药,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转折:关联关系遭质疑
从科研上来看,上述公布是科研人员对自己阶段性科研成果的一种“官宣”,但经过层层解读后,事件走向了另一种方向。
2月5日,有自媒体内容指出李兰娟院士重磅推荐新药为其子名下公司出品,并指出:“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2个药物,是杭州华卓信息科技等机构的研究成果。
第三方机构天眼查显示,李兰娟与其子郑杰分别为杭州华卓信息科技的董事、董事长。
而达芦那韦商品名称为普泽力,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系强生在华子公司), 2018年7月23日在中国正式获批上市。
《科创板日报》记者查询李兰娟与上述7家企业的关联后发现,并无直接利益关联。
针对有网民对“院士”或其家属开办企业的质疑,《科创板日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我国并无法律禁止这一做法。相反,为鼓励院士通过创业将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一些城市或者机构出台了不少鼓励措施,比如长春市对院士创业给出最高五千万的资金支持,中国工程院也推出了“创新领军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后续:多家机构进行药物筛选
那么,李兰娟院士团队关于阿比多尔、达芦那韦可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结论又是怎么得出的?
《科创板日报》记者查阅多方资料发现,上述药物系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附属树兰(杭州)医院(下称树兰医院)牵头开展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冠状病毒药物靶点机制预测和药物虚拟筛选”项目组科研成果。
该项目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病毒靶点-宿主蛋白的分子对接预测模型,对151个已经上市的抗病毒和抗炎药物进行虚拟筛选,发现其中4种药物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
其中,阿比多尔和达芦那韦的抑制效果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得到证实,另2个预测药物还在进行实验室检测。
公开资料显示,树兰医院成立于2019年5月,院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之夫郑树森。天眼查数据则进一步显示,树兰医院与李兰娟院士家族关系紧密,李兰娟为该院董事长,其子郑杰为董事兼总经理,郑树森为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