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A股发行上市仅6个月后,百奥泰再次奔赴其他资本市场进行募资?A股募资净额达18.76亿元,这笔经费还能坚持“烧”多久?除了在外部寻求资本以维护公司运营外,百奥泰自身的造血能力又在哪里呢?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百奥泰最新递交的港股招股书进行了梳理。
科创板上市仅半年,为何再赴港交所?
百奥泰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的公司,主要布局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危机人类重大健康的重大疾病。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易贤忠、关玉婵及易良昱,三人为直系亲属关系,通过间接持股形式共同控制公司合计69.3111%的股权。其中,百奥泰创始人兼董事长易贤忠是当年分众传媒A股借壳对象“七喜控股”的实控人,在卖壳后转身进入生物医药行业之中。
据招股书披露,百奥泰在2018年、2019年内尚未实现营业收入,期间亏损净额分别达5.53亿元、10.23亿元。2020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因首款产品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格乐立)的上市销售实现营收1972.61万元。但同期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亏损净额达1.09亿元,3年累计亏损达16.85亿元。
究其亏损原因发现,百奥泰在研发上注入重金。据招股书披露,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一季度,百奥泰研发开支分别达5.41亿元、6.37亿元和1.05亿元,占比同期亏损净额的98%、62%和96%。其中,除推进在研产品的研发进程需要花费高额费用外,研发人员的薪酬支出占比较多。截至目前,百奥泰共有241名研发人员,平均薪酬大约为23.67万元。
除了高额的研发投入外,2017年以来,百奥泰还多次推行股权激励,2017~2019年,其股权激励费用分别为1677.38万元、688.2万元和3.52亿元,合计近3.8亿元。
募资18.76亿后,还能撑多久?
在此前百奥泰科创板上市进程中了解到,百奥泰A股募资净额达18.76亿元。其中约15.8亿元用于药物研发项目,3.2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和1亿元用于营销网络建设项目。
在百奥泰最新披露的H股招股书中,尚未详细介绍A股募资后的资金用途和具体折耗。但在“营运资金”中披露到,截至2020年3月31日,百奥泰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45亿元。截至2020年6月31日,百奥泰拥有未动用贷款融资金额2.88亿元。
BAT1706:是一款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目前正在进行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于2020年6月获得国家药监局NDA受理,适应证为mCRC及nsNSCLC。8月25日,百奥泰与百济神州签订了关于BAT1706的授权、分销、供货协议,百奥泰同意授权百济神州在中国对BAT1706进行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根据协议,百济神州支付的首付款和里程款累计可达1.65亿美元。
BAT1806:是一款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目前正在开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全球III期临床研究,预计将于2021年申报上市。
BAT2506:是全球首款在研戈利木单抗生物类似药,目前正处于启动全球III期临床试验的阶段。2020年7月17日,百奥泰与Pharmapark公司签订独家许可协议,授予Pharmapark在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独家商业化BAT2506的权利。
BAT8001:是国内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国产ADC药物,目前正在国内开展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III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1年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并提交NDA。此外,BAT8001联合BAT1306治疗HER2阳性晚期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也已进入Ib/IIa期,预计将于2021年完成该试验。
BAT2094(巴替非班):是一款由百奥泰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血小板IIb/IIIa和血管壁细胞αV/β3受体的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与血小板糖蛋白受体IIb/IIIa结合,阻抑该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可用于PCI手术围术期抗血栓。
随着研发的不断推进,公司的生产能力也成为可持续性盈利的关键因素。据招股书披露,百奥泰目前正在建设一个具有商业规模的制造设施,设有两个3500L不锈钢生物反应器、三个500L一次性反应器、一个200L ADC偶联药物配套反应器及为适用于多种不同配方的产品而设的多条灌装线,每年总产能为约200kg抗体原液。
此外还正在建设更多生产线,计划新增规模为约22000L,并预期将于2020Q4完工及全面投产,并将抗体原液的每年总产能增加至约1,250kg。预计经扩大产能后完全能支持格乐立及接近商业化的候选药物的商业化方案,并在可预见的未来支持临床试验材料的生产。
另外,百奥泰还在经营一套全面的质量管理系统,包括GxP系统(从GLP、GCP至cGMP)使其能够遵守ICH(包括国家药监局、FDA及EMA)所实施的适用规定、设计及进行全球试验及生产可供出售的药物。
对于创新药企来说,要想及时造血盈利,销售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招股书披露,截至目前,百奥泰组建了一支294名成员的销售及营销团队,业务遍及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行政区,涵盖逾100家医院以及逾350家药房。并且在未来还将根据产品上市进度逐步建立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科、心血管疾病的专业化销售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