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球投融资报告中指出,2020年上半年专注于投资医疗健康产业的风投机构融资就已经逼近2019年全年的纪录,风投机构对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也打破了2019年上半年的记录。
视线回归到国内市场,2020年上半年的医疗健康产业,可以用逆风飞扬来形容—已然成为2020年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资本的快速流入为医疗健康领域企业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持。
01 投融资市场较乐观
2020年上半年,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热情不减。一级市场覆盖从天使轮到上市前多个轮次,最高投资金额超10亿美元。据浩悦资本数据库统计,2020年上半年,国内医疗健康行业共完成322起融资事件,超亿元人民币的投资111起,占比34.4%。其中还有三起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融资事件,分别来自华大智造、云顶新耀与华兰生物疫苗。
华大智造以10亿美元创下了中国基因测序领域最大融资金额的记录,其中参投方包括IDG资本、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华大智造专注于产业上游的基因测序仪和试剂,这是目前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也是国产技术空白的领域。目前,该公司是全球第三家有能力量产临床级测序仪的企业。
超20亿元人民币融资事件排名第二的是云顶新耀。今年3月,云顶新耀宣布与嘉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嘉善县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已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浙江嘉善成立合资企业—云顶新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建立临床研发、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运营的创新药全球生产基地和中国总部。6月5日,云顶新耀宣布完成了总规模3.1亿美元的C轮融资,成为今年国内生物科技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
另一起超过20亿元的投融资事件来自高瓴资本领投的华兰生物疫苗。3月26日,华兰生物披露,子公司华兰疫苗引入战投。高瓴资本和晨壹基金分别出资12.42亿元、8.28亿元,受让了华兰疫苗15%的股权,受让完成后,华兰疫苗一共有4位股东。其中,控股股东华兰生物持有75%,二股东科康有限公司持有10%,高瓴和晨壹分别持有9%和6%的股份。华兰生物疫苗是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主营疫苗业务的控股子公司,主要开发生产人用细菌性疫苗、病毒性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高科技产品。这家企业目前正进行新冠疫苗研制。
金额屡创新高的投融资案例背后,是一批集中主要火力投资医药领域的“资深玩家”,例如高瓴资本。医药行业向来是高瓴资本重金布局的领域,据公开数据显示,高瓴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已经累计投资了160家企业,其中有52家为创新药领域。2020年上半年,高瓴资本除了参与两起超20亿的巨额融资事件外,在资本市场依然不断出手。
除了像高瓴资本这样长期活跃在国内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构外,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上半年,资本对国内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意愿激增,多家国外机构首次进入国内医疗健康一级市场,同时也有越来越多过去不曾参与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机构开始转向生物技术、制药与器械领域。这对于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来说,都是十分积极的信号。2020年上半年,在对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投资意愿显著增加的机构数据统计中,参与投融资事件大于3起的投资机构多达21家。
从投资领域上来看,生物医药依然是最吸金的板块,共完成132起融资事件。受疫情中对监护仪、呼吸机、ECMO等医疗器械需求加大的影响,医疗器械领域在上半年共完成了62起融资事件,超过完成53起融资事件的IVD与精准医疗板块与完成57起融资事件的智慧医疗板块,成为第二“吸金”的板块。医疗器械板块融资数量在3月份迎来峰值,共完成20起融资事件,而融资额度则在5月份创下新高,达36.96亿元。
同样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疫苗也成为了一级市场最受资本欢迎的细分赛道。在新冠肺炎面前,疫苗成为世界各国都在推进研究的战略领域。虽然目前尚未研发出一款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的疫苗,但疫苗争夺战早已打响。2020年上半年,国内疫苗领域共完成13起融资,mRNA疫苗是最受关注的技术方向。
从投资轮次上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上半年,已披露的一级市场医疗健康领域平均单笔融资额达到4.21亿人民币。其中早期项目融资不断减少,B轮之后的项目逐渐增加。同时,随着创业板注册制提供了有效的资本退出渠道,Pre-IPO融资也出现大幅增加。
02 IPO热情不减
2019年科创板开放后,我国医疗健康领域IPO数量急剧放大。2020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IPO发审速度放缓。虽然一季度受疫情冲击较大,但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步稳定,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二季度IPO进程则变得格外火热。2020年上半年IPO的医疗企业总数高达31家,其中A股主板、科创板、港交所、纳斯达克都迎来了新的国内医疗健康项目。这一数字远高于2019年H1的11家。6月是上半年IPO最密集的月份,仅在2020年6月29日,便出现了3家百亿巨头—甘李药业、海吉亚医疗、康基医疗齐敲钟的景象。
从政策层面来看,随着创业板注册制提供了退出渠道增量、新三板转板上市制度的落地、港交所针对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修订新的上市规则,都预示着未来国内医疗健康领域IPO将会进一步放大,也将带动一级市场投资,刺激资本进入,加速国内医疗健康企业发展。
据普华永道最新报告,2020年上半年,香港总共有64家新股上市,募集资金总额达到87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2%。从行业分布来看,今年上半年港股IPO主要集中在医疗和生物科技领域。在新经济企业扎堆赴港上市、中概股回归二次上市的推动下,2020年上半年,港股IPO收益TOP 3均属于医疗制药领域,而它们的上市首日最大涨幅均在50%以上。可见医疗制药投资领域非常火热。
除了利好政策的影响,疫情成为了医疗IPO爆发的又一推动力。新冠疫情使得大众对健康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关注度进一步加大,疫情点燃了医疗健康行业的二级市场,新冠肺炎概念股涨停一度成为常态。
细数上半年医疗健康IPO项目所覆盖的领域,包括了创新药、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医药流通、医院管理、原料药、中医药7个细分领域。其中,创新药企业上市数量最多,达到12家;医疗器械则紧随其后,共有9家;生物制品共有4家,排名第三。
从创新药的产业趋势上来看,2020年上半年,肿瘤创新药项目又迎来了IPO的高峰。与此前IPO热潮中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大分子肿瘤创新药项目不同的是,过去半年上市的泽璟制药、天境生物、诺诚健华等主要围绕小分子肿瘤创新药布局在研管线。
同时,糖尿病药物类标的持续获得资本市场关注。作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糖尿病一直是制药企业的研发重点。国内三大国产重组胰岛素类似物供应商之一的甘李药业实现了主要国产胰岛素供应商的全线上市。
03 并购整合成为主旋律
2019年是中国并购市场较为活跃的一年,安进以27亿美元入股百济神州成就了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板块史上最大的并购案。
据汤森路透、投资中国及普华永道分析显示,虽然不及海外超大型药企的巨大并购规模,国内并购交易长期总体保持积极活跃的态势,2015年之后年度交易总额维持在200亿美元以上,年度交易数量400起以上。2019年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的并购金额为250亿美元,数量为588起,占全球并购总额的6%(2018年占10%)。
进入2020年,并购整合或将继续成为今年医药行业的主旋律。随着医药行业分化程度加深,并购洗牌正在加速。并购整合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一致性评价、辅助用药监管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国内绝大多数的制药企业纷纷进入了淘汰赛,许多细分赛道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加速进入变革和融合的阶段。带量采购、两票制等政策的影响,使药企通过减员降低成本、卖资产增收等方式调整营销业务,收缩研发管线,进一步盘活资产、优化资源配置、聚焦核心业务、控制经营风险。
而从全球来看,跨国药企的成长史也是一部收购史。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并购和重组加速,大大提高了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包括默沙东、GSK、辉瑞、诺华、艾伯维等跨国药企纷纷将业务进行拆分或并购。2019年,百时美施贵宝(BMS)以950亿美元(包括债务在内)收购新基(Celgene),艾伯维以630亿美元收购艾尔健,武田以620亿美元完成对夏尔的收购。
对于国内制药企业来说,海外并购也将成为趋势。融中研究分析指出,自2014年医药行业开始大举并购以来,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生物技术公司与制药企业以及制药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十分活跃。随着国内创新药发展加速以及海外拓展加速,对于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型药企来说,未来通过并购引进新技术、扩充研发管线和产品线将是药企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手段。
同时,收购重组也是规模实力较强的药企拓展海外市场、建立全球性生产和销售网络的有效手段。未来,生物医药并购整合将成为产业生态优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