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基层门诊和医院的诊疗费用总体控制较为成功。
从门诊费用来看,无论是日本、新加坡还是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门诊费用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不仅是问诊费用、包含检验检查和药品等的均次费用也都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不过,中国大陆地区的门诊均次费用增速较快,尤其是三级医院的增速最快。2018年,公立三级医院的门诊均次费用为322.1元,远高于基层的200元以内的均次费用。在门诊统筹推出之后,有效控制门诊均次费用将是保证制度实施的关键要素之一。
其次,前往医疗机构就医的频次较高。
由于门诊统筹,病人更愿意去医疗机构而非在药店自己买药。比如日本人均年就诊次数达到13,中国台湾地区更是超过15。中国大陆地区部分老龄化严重的城市人均就诊次数也已经超过了10。因此,随着医保个帐的缩水和门诊统筹的实施,这一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甚至部分OTC药品将在院内获得更大销量。虽然,这一方面加大了医疗机构的负荷,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医疗费用的整体上升。但是,由于在医保总额和对服务和药价的控制日趋成熟,整体医疗费用增速仍就在可控范围内。
最后,医疗机构在药品的利益很难在短期内根除。
由于目前我国医生的诊费被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医疗服务附着在药品上的利益较为明确,要改变医疗机构的经济动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持续的补贴和严格的监管来完成。